彌勒菩薩
彌勒(梵文:मैत्रेय )全譯Maitreya,又譯為慈氏。(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大日經疏卷一,謂慈氏菩薩係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為慈氏。 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於兜率天。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早期記載 依《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所載,彌勒生于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預言: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此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裡,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内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预感大禍臨頭,即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终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 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游族姓,喜愛穿著。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给諸比丘,大家看到此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因此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也根本不放在心上。 在《楞嚴經》裡彌勒菩薩自述: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菩薩也说他: 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形象 (1) 五代以前 中國的彌勒像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製作。 菩薩形彌勒像主要表現彌勒在兜率天為諸天神祇說法的情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左腳下垂。 如來形彌勒,則是彌勒下凡之後,在龍華樹下繼承釋迦如來的救世責任,形象與如來差別不大。 (2) 五代以後 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開始出現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由於契此和尚圓潤豐滿、滿口 堆笑,手持布袋,坦胸露腹,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後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常被塑成福態常笑、豁達大度的慈愛形像。 著名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農曆一月一日:彌勒菩薩誕辰紀念日。 |
五觀堂為什麼供奉彌勒菩薩?
佛門的食堂稱為齋堂,又叫五觀堂。五觀堂為什麼會供奉彌勒菩薩呢?原來,有一段趣聞出自寧波
天童寺,天童寺至今仍在齋堂設兩個法座,並且流傳著一偈:
「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
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以為紀念。
天童寺的齋堂南面設有方丈法座,自五代的梁朝以來,早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慣例,某日午供,寺裡出現一位兩耳垂肩的胖比丘,
受供時間還沒到,胖比丘早已坐在 方丈和尚的位置上,大聲叫喊著要吃飯,任由僧值師勸說也不願意下座,請來一群行堂師也推不動他,無可奈何之下,僧值師快步走近,舉起手便揪住他的耳朵,想藉此逼胖比丘下來,僧值師只顧著往前走,耳朵也就跟著拉了三尺長,而胖比丘的身體還是在原處,一動也不動。
大眾都被這樣奇異的景象嚇住,方丈和尚密雲圓悟見狀,和藹客氣地說:「請您慈悲大眾的無知愚昧吧!」便另外請侍者在進門的位置設法座。結齋時,眾人望向原本的方丈法座,胖比丘不知何時早已不見,這時方丈才說:「今天蒙彌勒菩薩慈悲光臨本道場,本寺從今以後,本來給方丈的法座不准任何人坐上,而設在進門位置的法座保持下來,方丈和尚以後就與大眾同坐北面。」
沿至今日,許多寺院的五觀堂中,仍舊在中央供奉一尊彌勒菩薩,多是體型壯碩、開襟袒腹、開懷大笑的造像,有的則是頭戴天冠、半跏趺思惟的造型。
佛門的食堂稱為齋堂,又叫五觀堂。五觀堂為什麼會供奉彌勒菩薩呢?原來,有一段趣聞出自寧波
天童寺,天童寺至今仍在齋堂設兩個法座,並且流傳著一偈:
「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
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以為紀念。
天童寺的齋堂南面設有方丈法座,自五代的梁朝以來,早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慣例,某日午供,寺裡出現一位兩耳垂肩的胖比丘,
受供時間還沒到,胖比丘早已坐在 方丈和尚的位置上,大聲叫喊著要吃飯,任由僧值師勸說也不願意下座,請來一群行堂師也推不動他,無可奈何之下,僧值師快步走近,舉起手便揪住他的耳朵,想藉此逼胖比丘下來,僧值師只顧著往前走,耳朵也就跟著拉了三尺長,而胖比丘的身體還是在原處,一動也不動。
大眾都被這樣奇異的景象嚇住,方丈和尚密雲圓悟見狀,和藹客氣地說:「請您慈悲大眾的無知愚昧吧!」便另外請侍者在進門的位置設法座。結齋時,眾人望向原本的方丈法座,胖比丘不知何時早已不見,這時方丈才說:「今天蒙彌勒菩薩慈悲光臨本道場,本寺從今以後,本來給方丈的法座不准任何人坐上,而設在進門位置的法座保持下來,方丈和尚以後就與大眾同坐北面。」
沿至今日,許多寺院的五觀堂中,仍舊在中央供奉一尊彌勒菩薩,多是體型壯碩、開襟袒腹、開懷大笑的造像,有的則是頭戴天冠、半跏趺思惟的造型。